2007年2月1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加强“透明度”该动真格了
党凤田

  “透明度”这个词,近年来很时髦,很吃香,很“实惠”。它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、文件、讲话中,自然也出现在“重中之重”的“三农”中。如县乡村修公路给了多少款、购农机具补助了多少款、扶贫拨了多少款、医疗保险拨了多少款、兴修水利补助了多少款、文娱活动补助了多少款,市给了县多少、县给了乡多少、乡给了村多少、村给了户多少,等等,都说应该有个“透明度”,彻底公开,让广大百姓心中有数,明白和感谢国家的大力投资。
  中央对投资“三农”的“透明度”,要求是严格的,态度是坚决的,中间传达也是“积极”的“认真”的。调子不能说不高,舆论不能说不广。可在一些县乡村,不上电视公布,不在会议上说明,也不喊喇叭公开,始终是“一兜黑”“死保密”。不妨随便到一个乡村问一问,恐怕没有人知道这些数字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。知晓的只有这个级别的一二把手等少数几个人。如你较真要知底,只有质问他们。这等于犯傻。你算老几,你有什么资格查问?查问就等于揭黑犯上,不会有好果子吃。所以,上边给了多少、用了多少、盈亏多少,永远是个谜。过去是这样,现在仍是黑板一块。
  现在投资“三农”的“透明度”确实“加强”了。不过只是在嘴上加强了、在文件中加强了、在讲话中加强了,而在实际操作中,“透明”可说是零度。
  “透明度”在这些领导手里,能够开拓出“重大政治意义”:嘴里一喊,纸上一写,就塑造出自己对上能积极执行政策、对下能为民办事的“清官”形象。而且,“透明度”还有丰厚的经济实惠。在服务“三农”中,不用经营不用费力不用成本,一捣鼓就发了大财,实在是施政中的一“宝”,能名利双收。
  在这种气候下,这些“官”们的“透明度”一个比一个喊得欢、一个比一个喊得响,可实际上却一个比一个捂得严、一个比一个瞒得紧。什么组织处分、百姓骂娘,他们全然不怕,只是得意地窃喜。他们将“透明度”当作骗人符、麻醉剂,把体现党性、政策的字眼,变成了卑劣的行骗抠钱的工具,而且堂而皇之。
  加强“三农”是国家的大政方针,关乎9亿农民的命运。“三农”工作中的“透明度”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,应该自上而下一望到底、自下而上清楚明白了。国家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机制,以确保投资“三农”的款物公开、透明、及时、如数地用到农民身上,保证农民应得利益不遭剥夺。